从温馨的四口之家,扩容到热闹的八口之家。广东夫妻生完二孩又喜提四胞胎,8月28日,这样一则新闻冲上热搜。
据深圳广播电视台第一现场报道,8月23日,产妇李女士在深圳成功诞下四胞胎,一家人既开心又压力大。父亲陈先生介绍说,四胞胎出生前,家里已经有两个女儿,现在妻子需要放弃工作照顾孩子,家庭经济重担全落在了他的肩头。他接受采访时称,目前,四胞胎需要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一个月,预计需要20万元费用。虽然后期可在户籍所在地社保报销 费用的80%,但眼前这20万元怎么都拿不出。“我是一个打工族,收入方面比较微薄,真的是没办法了,希望社会提供帮助。”
孩子父亲的这番话,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,不少网友对他开口向社会求助的行为感到不满,认为他在妻子怀四胞胎时,就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,既然选择将孩子生下来,就应该自己承担起养育之责,向社会“伸手”显得不负责任。更有网友猜测,他已经有两个女儿,却不顾家庭情况还要继续追“四胞胎”,就是想要个儿子,本质上是“重男轻女”,不值得同情。
相关新闻视频截图
尽管陈先生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,在怀孕时,他和妻子就知道四胞胎是女孩,并不是因为重男轻女才要孩子。但网友依然不买账,一方面,不少网友指出,既然陈先生后期可以报销大部分医药费,那么就应该通过借款渡过难关,而不是伸手向社会要;另一方面,我国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别,他称孩子出生前就已知道性别的说法,也引发了更多质疑,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说明。
相关新闻视频截图
父母怜子,珍惜生命,是人类本能的情感,但养孩子光靠爱还不够。一个普通家庭生下四胞胎,压力是可想而知的。孩子父亲在媒体面前表达出的求助愿望,可能是出于一时的情急与焦虑,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。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,任何人都可能感到无力与迷茫。他并未公开募捐渠道,也未强行要求社会援助,只是在那一刻,作为父亲,他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困境与无助。舆论确实没必要过于激烈地批评,给他施加更大的压力。毕竟,向社会求助只是他个人意愿的表达,但是否真的有人出手相助,还是出自于每个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。
虽然国家多年来一直在宣传“生孩子是家事也是国事”,但生育压力更多的仍是由个体家庭在承担。中国人讲究“一人做事一人当”,向别人、向社会伸手,会被视为“丢人”“偷懒”。不少人在潜意识里,其实都有“经济条件不好就别生孩子了”“穷人生孩子就是害了孩子”这样极端的想法,所以,这位父亲的求助之举更会在舆论的推搡之中,显得“大错特错”。
如此汹涌的网络批评,其实源自多种复杂的情绪混合。这位父亲所表现出的,对生育多胞胎过于轻率,缺乏准备的态度,触动了许多人对于自身经历或周围现象的共鸣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就业压力增大、生育费用和养育成本增加、社会生育支持体系弱化等因素叠加,年轻人对于婚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比起生育的迫切,更多人会更重视养育的质量。不少人看着这位父亲,会联想起自己小时候,由于经济条件不佳而未能获得足够家庭关怀的经历,进而将这些负面感受投射在此事件上。这些批评表面上是针对陈先生求助的行为,实际上还是在宣泄对于生育成本高昂、生育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的不满。
但仔细想想,一个人在感到困难无助的时候,怀着一线希望,向社会发出求助信号,真的是如此巨大的错误吗?只要他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,没有欺骗和隐瞒,没有违背社会道德原则,那么,求助也不过是为了寻找一条解决困难的路径而已,这条路走不走得通,不好说,但总不能说,连试着走一下都不行。当然,求助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向社会索取,而是要在合理范围内,通过正当渠道寻求帮助。
鼓励生育已成为政策共识,但政策的落地需要具体措施的跟进。对于多胞胎家庭而言,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,还有养育、教育等多方面的挑战。要倡导全社会形成更为健康积极的生育观,就不能将生育多胎的压力只视为个体家庭自己的事,而要切实减轻育儿家庭的经济负担,建立健全的援助机制,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。
当前,当地妇联、社区等机构组织已开始采取行动,为该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,之后或许还可以探索更多类似“助学贷款”的公益援助模式,帮助多胞胎家庭应对眼前的经济压力,解决燃眉之急。
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,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与爱护,孩子已经来到这个世界,我们应该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。对于4胞胎家庭而言,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,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。少一些批判,多一些关心,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美好的成长环境,相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和目标。也只有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,让个体家庭切实感受到政策福利和社会支持,才能让有生育意愿的适龄人群“生得起”“养得好”,营造对多孩家庭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。
原标题:二孩夫妻又生下四胞胎,向社会求助有错吗?
值班主任:颜甲